说起骨质疏松,很多人以为是自然衰老,忍忍就过去了。其实它是一种需要及早干预的全身性骨骼疾病,不只表现为腰背痛、个子变矮,更的是导致骨折风险大大增加。今天我们就来骨质疏松如何防治,哪些方法真正有效。
骨质疏松的本质是骨量减少、骨骼微结构损坏,导致骨骼变脆、易骨折。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,很多人直到跌倒后骨折才被发现。常见骨折部位包括髋部、脊柱和手腕,其中髋部骨折后长期卧床,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。
高龄、女性绝经后、缺乏运动、营养不良、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、有家族史的人群都属于高风险群体。尤其是女性,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,绝经后骨质流失速度明显加快。
很多人认为防治骨质疏松就是吃钙片,其实不然。钙虽然是骨骼的基础原料,但如果没有维生素D的帮助,钙的吸收会大扣。此外,蛋白质、镁、锌、维生素K等营养素同样不可或缺。
建议成年人每日钙摄入量为800毫克,50岁以上和青少年每日应达到1000-1200毫克。牛奶、豆制品、绿叶蔬菜、坚果都是良好的钙来源。每天晒太阳20分钟左右也能帮助体内合成维生素D。
适当运动不仅能增强肌肉力量、改善平衡能力,还能刺激骨骼增强密度。推荐快走、慢跑、跳舞、太极拳等负重运动,以及哑铃、弹力带等抗阻训练。一周坚持3-5次,每次30分钟,对骨骼大有益处。
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的主要方式,常用的是双能X线吸收检测(DXA)。建议65岁以上女性、70岁以上男性,以及有高风险因素的更年轻人群定期接受筛查。
除了补充钙和维生素D外,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开具抗骨吸收药物(如双膦酸盐类)或促进骨形成的药物。请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,不可自行购买使用。
已有骨折或骨骼变形的患者,可能需要骨科手术或治疗,现代医学也能椎体成形术等微创治疗方式。
骨质疏松虽常见,但可防可控。从年轻时就注意均衡饮食、积极锻炼、避免不良生活习惯,能大大降低年老后的患病风险。若已经出现症状,一定要尽早去医院接受规范诊断和治疗,才能维持骨骼健康,享受高质量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