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肥胖症,很多人反应是“体重超标”或“身材走样”。但你可能不知道,它其实是一种需要医学干预的慢性疾病。根据卫生组织的数据,有超过6.5亿成年人受肥胖症困扰,而成年居民的肥胖率在过去十年间增长了近一倍。这篇文章将带你了解肥胖症的、危害以及科学的应对方法。
很多人用体重秤上的数字判断自己是否肥胖,但医学上更关注体质指数(BMI)。BMI=体重(kg)÷身高²(m²),当BMI≥28时,可能达到肥胖标准。不过,BMI并非——肌肉发达的人可能被误判,而“隐性肥胖”(体脂率高但体重正常)则容易被忽视。医生还会结合腰围(男性≥90cm,女性≥85cm)、体脂率等综合评估。
肥胖症的诱因远比“吃得多动得少”复杂: • 饮食结构变化:精加工食品、高糖饮料摄入增加 • 生活方式改变:久坐办公、依赖交通工具 • 睡眠不足:长期熬夜会扰乱瘦素分泌 • 心理因素:压力导致的情绪性进食 • 遗传影响:父母一方肥胖,子女患病风险增加40% 值得注意的是,某些药物(如激素类)或疾病(如多囊卵巢综合征)也可能导致继发性肥胖。
多余的脂肪组织就像身体里的“不良租客”,会引发连锁反应: 1. 代谢系统: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3-7倍 2. 心血管:每增加5kg/m²BMI,冠心病风险增加30% 3. 关节负担:膝关节承重可达体重的3-6倍 4. 呼吸系统:睡眠呼吸暂停发生率提升10倍 5. 内分泌影响:女性可能伴随紊乱、多囊卵巢 更值得警惕的是,内脏脂肪(包裹器官的脂肪)比皮下脂肪危害更大,即使体重不重但腰围超标者仍需干预。
1. 饮食调整:不是一味节食 • 蛋白质摄入(每公斤体重1.2-1.5g) • 用粗粮替代1/3精制碳水 • 每天500g非淀粉类蔬菜 • 戒除含糖饮料,限制酒精
2. 运动处方:重点减脂而非减重 • 每周150分钟中低强度有氧(如快走、游泳) • 每周2次抗阻训练保护肌肉 • 避免久坐,每小时起身
3. 行为改变: • 记录饮食和运动日记 • 设定合理目标(3-6个月减重5-10%) • 寻找社会支持(家人或指导)
当出现以下情况时,建议尽早就医: • BMI≥32.5或BMI≥27.5合并并发症 • 自行减重失败超过3次 • 伴随呼吸困难、关节疼痛等症状 医生可能根据情况建议药物治疗(如GLP-1受体激动剂)、代谢手术(BMI≥37.5时考虑),或制定个性化方案。记住,任何医疗手段都需配合生活方式改变。
× 极端节食:可能诱发胆结石、脱发 × 只做有氧运动:容易反弹 × 迷信产品:多数无效或存在隐患 × 局部减脂:脂肪消耗是全身性的 × 追求速度:每周减重不宜超过1kg
体重管理是终身课题,不必因短期波动自责。相比苛刻的饮食计划,培养可持续的健康习惯更重要。如果多次尝试仍有限,不妨寻求营养师或内分泌科医生的帮助。记住,健康的身体可以有很多形态,的目标永远是提升生活质量。
(注:本文所述方法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,具体诊疗请遵医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