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晨起床发现看东西像是隔了层毛玻璃,路灯突然开始出现光晕,连喜欢的报纸也要举到一臂远才能看清——这些看似普通的视力变化,很可能是白内障发出的早期信号。作为眼科门诊中常见的致盲性眼病,我国6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率高达80%,但很多人对它仍然存在诸多误解。
我们的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照相机,晶状体相当于镜头组里的透明镜片。当这个"镜片"因为蛋白质变性而逐渐浑浊,就像相机镜头起了雾,外界光线无法清晰聚焦在视网膜上,医学上称为白内障。虽然年龄增长是主要诱因,但门诊中30多岁的早发型病例并不少见。长期日光暴晒的户外工作者、高度近视人群、糖尿病患者都是高风险群体,甚新生儿也可能出现先天性白内障。
不同于突然的视力骤降,白内障往往悄悄蚕食着视觉质量:首先是夜间视力明显减退,很多患者描述晚上开车时对面车灯会散射出刺眼的光晕;其次是色彩辨识度下降,特别是蓝色系会变得灰暗;典型的是老花眼患者发现突然能看清手机小字了,这其实是晶状体密度改变产生的短暂"返老还童"假象。
"等成熟了再做手术"是流传广的认知误区。现代显微手术技术早已突破了这个限制,当视力下降到0.5以下或明显影响生活质量时就可考虑手术。拖延治疗可能导致青光眼等并发症,还会增加手术难度。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是通过2-3mm的微小切口摘除混浊晶体,并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,整个过程约10分钟,表面麻醉下完成。
面对功能各异的人工晶体,患者常陷入选择困难。单焦点晶体适合生活规律的中老年人,能某个固定距离的清晰视力;多焦点晶体可实现远中近全程视力,但对眼底条件要求较高;散光矫正型晶体则适合角膜散光较大的患者。眼科医生会根据每位患者的用眼需求、眼底状况、预算等因素给出个性化建议,就像配眼镜需要验光一样,没有的优解。
术后第多数人就能获得0.5以上的视力,但完全稳定需要1-3个月。这段时间要特别注意:不要揉眼睛,防止切口裂开;不要让洗发水进入眼内,洗头建议仰卧在理发店进行;不要突然弯腰提重物,避免眼压波动。定期复查时医生会通过裂隙灯检查切口愈合情况,并使用眼底镜观察视网膜状态。
值得注意的是,市面上宣称能"溶解白内障"的眼药水尚无科学依据。就像煮熟的蛋清无法变回透明,已经浑浊的晶状体蛋白质同样不可逆转。当视力障碍开始影响日常生活时,及时到正规医院眼科接受评估,才是守护光明的正确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