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三点,5岁的豆豆突然捂着肚子哭闹不止,呕吐物里还带着黄色胆汁。年轻父母手忙脚乱送到急诊,才发现是儿童常见的肠套叠。这样的场景在儿外科诊室每天都在上演。作为家长,您真的了解哪些腹痛需要立即就医吗?
北京市普外科医师李明(化名)指出,儿童急腹症中危险的阑尾炎,初期症状往往与肠胃炎混淆。但两者有本质区别:肠胃炎多伴随腹泻,而阑尾炎患儿通常会屈膝蜷卧,拒绝他人触碰右下腹。若出现持续6小时以上的固定点位疼痛,务必在黄金24小时内就医。
更需警惕的是新生儿期特有的先天性疾病。比如出生后48小时未排便,可能是先天性巨结肠;呕吐物呈绿色,则要排查肠旋转不良。这些疾病在出生后前三个月内手术,率可达95%以上。
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数据显示,目前90%的儿外科手术可采用腹腔镜完成。3岁患儿乐乐(化名)的疝气手术,仅在肚脐处留下3毫米切口,术后当天就能下床。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,微创技术将住院时间从7天缩短2天,医疗费用降低约30%。
但并非所有情况都适合微创。对于体重低于5公斤的早产儿,或合并复杂先天畸形的情况,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方案。家长切忌盲目追求"小切口",而应关注医疗团队的资质。
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麻醉科的"游戏化诱导"值得借鉴。医护人员会用玩具听诊器让孩子检查玩偶,手术转运车被装饰成消防车模样。研究显示,这种心理干预能使患儿配合度提升60%,减少术后噩梦发生率。
对于必须全麻的情况,现代麻醉药物代谢速度比快1.5倍。2小时以内的短程手术,多数孩子苏醒后2小时即可进食流质。家长需注意,术前6小时禁食、2小时禁水的规定必须严格执行,否则可能引发误吸风险。
1. 疼痛管理:儿童疼痛评估要用专属量表,3岁以上可以用表情量表,婴幼儿则需观察肢体语言。按医嘱使用止痛药不会成瘾,反而能促进。
2. 饮食过渡:腹部手术后遵循"水-清流质-半流质-软食"四阶段,每阶段观察6小时无呕吐再进阶。切忌匆忙进补,以免加重肠道负担。
3. 指导:微创手术24小时后鼓励床旁,但两个月内避免剧烈跑跳。伤口护理推荐使用儿童专用防水敷贴,洗澡不再成为难题。
中华医学会儿外科分会统计显示,规范化的围手术期护理能使并发症发生率从12%降5%以下。当孩子出现发热超过38.5℃、切口渗液或剧烈哭闹时,应及时返院检查。
定期记录孩子的生长曲线,体重增长迟缓可能提示慢性疾病。学龄期儿童突然拒绝体育课,要排查隐匿性腹股沟疝。每年体检时别忘了让医生触诊腹部,很多先天畸形通过简单触诊就能发现端倪。
值得关注的是,我国儿童实体发病率近十年上升15%,其中神经母细胞瘤、肾母细胞瘤等多数发生在腹部。家长给孩子洗澡时多注意腹部是否对称,有无异常包块,早发现可使率提高80%以上。
儿外科疾病虽然种类繁多,但记住"三早原则":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绝大多数患儿都能获得良好预后。建议家长保存当地儿童专科医院急诊电话,关键时刻能争取宝贵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