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近看东西越来越模糊,像隔着一层毛玻璃……”如果你的父母或身边的老人有这样的抱怨,很可能正在被白内障困扰。作为致盲性眼病,白内障在中老年群体中极为常见,但许多人对它的认知仍停留在“老了就会得”的误区中。今天我们就用直白的语言,揭开这个“视力小偷”的真面目。
不同于突然失明的急症,白内障往往悄无声息地进展。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就要引起重视:一是视物模糊,总感觉眼前有雾霾;二是夜间视力明显下降,车灯会出现眩光;三是颜色辨识度降低,尤其是难以区分蓝色系。58岁的张阿姨曾把深蓝袜子错当成黑色,检查才发现是白内障导致的色觉异常。
虽然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超70%,但糖尿病、长期紫外线照射、眼部外伤、激素药物使用都可能加速晶体混浊。近年临床发现,40多岁患白内障的上班族并不少见,这与长时间接触电子屏幕强光密切相关。就像相机镜头磨损会影响成像,眼球内的天然晶状体混浊后,光线无常聚焦在视网膜上,就变得模糊起来。
必须明确的是,眼药水、保健品都无法逆转已形成的白内障。目前上公认的解决方案是超声乳化手术:通过3毫米的微小切口,用超声波将混浊的晶体乳化吸除,再植入人工晶体。整个过程仅需10-15分钟,很多患者术后第二天就能0.8以上的视力。现在还有多焦点晶体可选,能同时解决老花眼问题。
“要等熟透了才能做手术”是大的认知误区。实际上当视力低于0.5影响生活时就可以考虑手术,拖延可能导致青光眼等并发症。很多人担心手术疼痛,其实术前会滴表面麻醉药,全程基本无感。术后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和揉眼,遵医嘱滴眼药水,通常1个月就能完全。
预防胜于治疗这句话对白内障尤其适用:出门戴防紫外线墨镜;控制血糖血压在正常范围;多吃深绿色蔬菜和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;用电子设备每20分钟远眺20秒。特别提醒糖尿病患者,每年少要做一次裂隙灯检查,因为血糖波动会加速晶体混浊。
如果发现家中老人频繁擦眼镜、拒绝夜间外出或总是开很亮的灯,不妨带他们做个的眼科检查。现代医学对白内障的治疗已经非常成熟,及早干预才能守住这份“看得见”的幸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