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总有人抱怨:"看电脑半小时就头疼""手机刷久了眼睛发胀",你可能以为这是近视的信号,但眼科医生会告诉你——这很可能是远视在作祟。和近视相反,远视患者看近处的东西反而更费力,这种容易被忽略的眼病,正在悄悄影响着近15%的成年人的生活。
当出现这些情况就要当心了:阅读时必须把书举得老远,穿针引线突然变得困难,晚上开车看仪表盘开始模糊。32岁的平面设计师小林就是典型,她一直以为视力1.0代表眼睛健康,直到连续加班后出现恶心呕吐,检查才发现300度的远视已经让她的眼睛长期超负荷工作。
很多人把四五十岁出现的视力下降统统归为老花眼,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。老花是眼睛调节能力衰退,而远视是眼球长度不足导致的屈光问题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儿童远视如果超过200度未矫正,可能引发弱视或斜视,这也是为什么规定6岁前必须完成视力筛查。
对于100度以内的轻度远视者,可以试试这些方法:把电脑屏幕亮度调到与环境光一致,每20分钟抬头看6米外的景物20秒,室内照明增加500勒克斯(相当于60瓦白炽灯)。当然,靠谱的还是去机构做医学验光,别随便在街边小店配镜。
1. 框架眼镜:传统的解决方案,镜片选择上有树脂、PC等多种材质
2. 角膜接触镜:适合运动人群,但要注意每日佩戴不超过10小时
3. 屈光手术:主流方式包括全飞秒和ICL晶体植入,需通过20项术前检查
4. 角膜镜:夜间佩戴的特殊镜片,白天可暂时清晰视力
• "远视的人看得远"——错!只是远处相对看得清楚些
• "成年后度数不会变化"——妊娠期、糖尿病都可能加剧远视
• "戴眼镜会依赖"——就像腿骨折需要拐杖,这是必要辅助
• "多吃胡萝卜就能好"——饮食只能辅助,不能改变眼球结构
• "手术能"——术后仍需科学用眼防止回退
新生儿基本都有300度左右的生理性远视,这个"储备金"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消耗。如果8岁前远视度数消失过快,很可能提前近视。建议3岁起建立视力档案,每天2小时户外,这是目前公认有效的防控手段。
当出现以下任一症状:突然的视力下降、看光源出现彩虹圈、持续眼胀头痛,要警惕青光眼等并发症。特别提醒45岁以上人群,远视患者发生闭角型青光眼的概率是普通人的3倍,每年一次眼底检查不能少。
后要说的是,视力问题从不是简单的配副眼镜就能解决。就像体检要查血常规,眼睛也需要完整的视功能评估。下次验光时,不妨多问一句:"医生,我的调节功能检查结果怎么样?"这可能比知道具体度数更有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