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经常觉得看东西模糊、眼睛容易疲劳,甚晚上开车时灯光出现眩光,可能是散光在作祟。散光是一种常见的视力问题,和近视、远视不同,它是因为角膜或晶状体形状不规则,导致光线无法聚焦在视网膜的同一点上。
轻度散光可能没有明显症状,但随着度数增加,你会发现:看近看远都模糊,尤其是看细线时可能出现重影;长时间用眼后容易头痛或眼胀;晚上视力明显变差,路灯或车灯周围出现光晕。如果出现这些情况,建议尽快到眼科医院检查。
大部分散光是先天性的,与角膜发育有关,就像指纹一样,每个人的角膜曲率都不同。后天因素也可能导致散光,比如长期不良用眼习惯(侧躺玩手机、眯眼视物)、眼部外伤或手术后角膜形态改变。需要注意的是,散光度数一般不会像近视那样快速增长,成年后相对稳定。
是否需要矫正取决于散光度数和症状。50度以下的散光若无不适可暂不处理;100度以上可能影响视力,建议佩戴镜片;超过200度的散光通常需要长期矫正。矫正方式主要有三种:框架眼镜(需定制散光镜片)、隐形眼镜(选择硬性透氧性隐形眼镜更佳)和屈光手术(适合度数稳定的成年人)。
很多人认为散光和近视一样会不断加深,其实成年后散光度数变化很小;还有人觉得戴散光镜会依赖,实际上合适的矫正能减轻眼睛负担。值得注意的是,市面上所谓的「护眼操散光」「食疗降低散光度数」都没有科学依据,散光的本质是眼球结构问题,只能通过光学矫正或手术改善。
虽然先天性散光难以预防,但日常可以这样做:保持用眼距离(电子屏幕少50厘米);避免在昏暗环境下用眼;每用眼40分钟远眺5分钟;不要揉眼或按压眼球。青少年建议每半年做一次验光检查,成年人每年检查一次,及时发现度数变化。
激光手术(如全飞秒)和ICL晶体植入术都能矫正散光,但需满足条件:年满18岁且度数稳定1年以上;角膜厚度达标;无干眼症或眼部疾病。手术前需进行20项左右的详细检查,由医生评估方案。术后可能存在短暂眩光现象,一般1-3个月会逐渐适应。
如果突然出现散光症状加重、视物变形,可能提示圆锥角膜等病变;中老年人散光度数快速变化可能与白内障有关。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排查,切勿自行网购「治疗散光」的仪器或药物,目前没有能改变角膜形态的非手术方式。
散光虽然普遍,但通过科学矫正完全可以获得清晰视觉。关键是根据验光结果选择适合自己的矫正方式,并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。如果有更多疑问,建议持有执业资格的眼科医生获取个性化建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