突然的跌倒、意外撞击或是运动损伤,都可能让人遭遇骨折的困扰。那种剧烈的疼痛和无法的感觉,往往让人惊慌失措。作为人体坚硬的支撑结构,骨骼一旦断裂,不仅影响日常生活,处理不当还可能留下后遗症。今天我们就来骨折的那些事,从判断到急救再到,帮你科学应对。
很多人以为骨头断了肯定会疼到晕过去,其实有些骨折初期症状并不明显。如果受伤后出现这些情况,请高度警惕:
1. 受伤部位出现剧烈疼痛,轻轻按压或时疼痛明显加重
2. 短时间内肿胀明显,皮肤可能出现淤青
3. 肢体变形,比如胳膊或腿出现不正常的弯曲
4. 完全不能受力,比如脚踝骨折时无法站立
5. 时听到"咔嚓"声(不是所有骨折都会出现)
老人家尤其要注意,骨质疏松患者可能只是轻轻摔倒就造成骨折。曾经有位60多岁的阿姨买菜时滑倒,以为只是普通扭伤,三天后肿痛加重就医才发现腕部骨折,耽误了佳固定时机。
遇到疑似骨折的情况,记住"冷静处理"四个字:
步:停止 立即停止使用受伤部位,避免二次伤害。比如小腿骨折时,千万不要试图走路。
第二步:简单固定 用硬纸板、木板等物品固定受伤部位,长度要超过上下两个关节。没有材料时,可以把受伤的上肢固定在胸前,下肢可与健侧绑在一起。
第三步:冰敷消肿 用毛巾包裹冰袋敷在伤处,每次15-20分钟,间隔1小时重复,可减轻肿胀和疼痛。
第四步:及时就医 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,拍X光片确认骨折情况。如果是脊柱或骨盆等部位受伤,切勿随意患者,应立即拨打120。
常见急救误区:
× 自己尝试"正骨"复位 × 热敷或涂抹药酒 × 强行测试是否骨折 × 因怕麻烦拖延就医
俗话说"伤筋动骨一百天",其实不同部位时间差异:
- 手指等小骨折:4-6周 - 前臂、小腿等:8-12周 - 大腿、髋部骨折:3-6个月
想要加快,这些要点要记牢:
1. 严格遵医嘱 医生会根据骨折类型选择石膏固定、支具或手术。比如粉碎性骨折通常需要钢钉固定,而简单裂缝可能只需外固定。
2. 营养要跟上 每天足够的蛋白质(鸡蛋、鱼肉)、钙(牛奶、豆腐)和维生素D(晒太阳或补充剂)。有位建筑工人骨折后天天喝骨头汤,结果三个月复查发现缓慢,原来是蛋白质摄入不足。
3. 科学训练 拆除固定装置后,要在师指导下循序渐进。长期不动会导致肌肉萎缩,但过早负重可能造成二次骨折。
4. 谨防并发症 长期卧床者要多做深呼吸预防肺炎,定期改变体位避免褥疮。老年人尤其要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。
儿童骨折: 孩子的骨骼柔韧性强,可能出现"青枝骨折"(像嫩枝折而不断)。如果孩子受伤后不愿用某侧肢体,即使没有明显畸形也要就医。
老年髋部骨折: 被称为"人生后一次骨折",一年内率高达20%。建议老年人居家做好防滑措施,使用拐杖或助行器。
病理性骨折: 由骨质疏松、等疾病导致,轻微外力即可骨折。这类患者需要治疗原发病。
预防骨折其实很简单:
- 运动前充分热身,做好防护措施 - 居家清理过道杂物,浴室放置防滑垫 - 40岁后定期检测骨密度,及时补钙 - 雨天走路放慢速度,穿防滑鞋 - 避免从高处取物,使用稳固的梯子
后提醒大家,网络传的"骨折偏方"千万别信。曾有位患者听信草药敷贴能治骨折,结果导致皮肤溃烂、骨折错位。科学就医才是正道,愿每个人都能远离骨折困扰,健健康康地自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