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广州医美圈,提到"自然派"整形医生,很多业内人士都会想起陈岩青。这位在广东省整形创伤外科坐诊的副医师,用20年临床经验诠释了一个理念:好的整形不是改变五官,而是让它们以更协调的方式呈现。
翻开陈岩青的履历,南方大学的任职经历格外醒目。这段医院的工作经历,为他打下了扎实的解剖学基础和严谨的临床思维。如今在广东省,他同时拥有美容主诊医师资质,这种"整形外科+美容医学"的双重背景,让他在处理复杂时更能兼顾功能与美观。
与很多专注单一项目的医生不同,陈岩青的擅长项目涵盖了从五官整形到面部年轻化的多个领域。这种性不是偶然——用他自己的话说:"人的面部是一个整体,只有理解各部位的协调关系,才能做出自然的改善。"
在业内交流会上,同行们提起陈岩青的脂肪移植技术都会提到两个关键词:""和"存活率"。他采用的阶梯式注射法,通过多层次微量注射,使移植脂肪就像原生组织一样自然。有位跟台学习过的年轻医生回忆:"陈操作时就像在完成一件微雕作品,连0.1ml的差异都要计较。"
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也体现在他的术前沟通中。面对每位想做脂肪填充的求美者,他总会拿着面部比例模型反复讲解:"这里多填1毫升就会显得假,我们目标是达到‘看不出来但就是变好看了’的。"
在追求夸张大双的市场环境下,陈岩青始终坚持自己的"适度原则"。他擅长的三点双眼皮技术,通过三个微小切口就能形成灵动自然的褶皱。曾有位网红要求做特别宽的双眼皮,被他婉言相劝:"你的眉骨高度支撑不了那种,我们做适合人骨骼特点的款式更好。"
这种审美的坚持来自于大量临床观察。在他的库里,保存着不同年龄段的眼部解剖资料,"25岁和45岁的眼皮松弛程度不同,手术方案必须因人而异"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接触过陈岩青的人都有个共同感受:他能用生活化的语言解释问题。不用"眶隔脂肪释放"这样的术语,而是说"把眼袋里多余的脂肪挪到凹陷的地方";不说"面部韧带提升",而形容为"把松弛的皮肤重新挂回原来的挂钩上"。
这种沟通能力在鼻整形时尤为突出。他会拿着3D模拟图像耐心演示:"你的鼻梁增加2毫米就能改善侧面轮廓,但超过3毫米就会不协调。"很多求美者反馈,经过这样直观的讲解,自己终于理解了什么是"适合的鼻型"。
在广东省整形创伤外科的诊室里,陈岩青依然保持着每周亲自画手术设计图的习惯。那些细致标注着各部位调整数据的草图,或许正是他对"量身定制"好的诠释——没有标准化的美丽模板,只有基于个体差异的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