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医美圈提起李森恺,很多求美者都会竖起大拇指。这位在医学医院坐诊的医师,用30年的临床实践诠释了什么叫做"匠人精神"。每天早上7点半,总能看到他提前到诊室翻看病例的身影,这份坚持从1993年从事整形美容工作今从未间断。
李常说自己是幸运的,年轻时遇到了宋儒耀、李式瀛等整形外科泰斗。在医院学习期间,导师们手把手教他缝合技术的故事今被同行津津乐道——为了练就稳如磐石的手术手法,他曾经连续三个月每天用显微器械给葡萄皮做缝合练习。
"美容手术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"是李常挂在嘴边的话。正是这种对基本功的追求,让他在面部精细整形领域形成了独特风格。不少同行评价他的手术"像在丝绸上雕花",特别是眼鼻整形中的组织处理技术,总能大限度保留原生组织的活力。
在手术领域,李有一套自己的"三维测量法"。他会用软尺测量求美者的肩宽、胸廓、腰臀比例等12项数据,再结合肌肉厚度设计植入方案。曾经有位舞蹈老师因职业需求想要自然胸型,李创新性地采用双平面植入技术,术后穿戴舞蹈服完全看不出手术痕迹。
对于吸脂手术,他反对"越瘦越好"的流行观念。"每个人的骨架就像房子的承重墙,我们要做的是让建筑原本的优美线条。"这种尊重人体自然结构的理念,让很多产后妈妈找回自信的同时,避免了过度吸脂带来的健康风险。
作为硕士生导师,李的严格在医院是出了名的。每台手术前都要求学生手绘解剖图,手术中每个步骤必须说出血管神经的位置。但到了晚上加班时,他又会掏钱给学生们买宵夜。这种"严师慈父"式的带教方式,培养出不少整形医师。
有位跟诊三年的学生回忆:"老师总说美容外科是'遗憾的艺术',所以每周三雷打不动组织病例讨论,分析每例手术的改进空间。"这种持续精进的态度,或许就是李保持零重大医疗事故记录的秘诀。
在患者眼中,这位没有一点架子。护士长透露,李诊室常备着热毛巾和糖果——为紧张的患者擦手,给低血糖的求美者应急。曾有位烧伤患者因经济困难想放弃治疗,他悄悄医院减免了部分费用。
"医生不仅要治好病,更要心。"这句话写在李办公桌的备忘板上。30年来,他坚持每例手术前与患者进行20分钟以上的充分沟通,用彩色图谱详细解释方案,这种耐心在业内实属难得。
如今虽已到退休年龄,李仍坚持每周四天门诊。他说大的愿望,就是把积累的经验编写成实操手册,让更多年轻医生少走弯路。在这位老医师身上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美的塑造,更是一代医者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。